爆炸声接连不断。有轨电车真的不比油车安全吗?

因新能源汽车爆炸而发生的多起事故,引发了社会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争论。 23日深夜,理想MEGA在颠簸路段通过路口时,底部冒出火花。火势在10秒内迅速蔓延。停车后,司机和两名乘客打开车门逃跑。车辆被烧毁,空无一物。 23日上午,一辆上汽大众途观L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高架高速公路上发生火灾。火势非常猛烈,导致后方交通严重拥堵。车上的人安全逃脱,但车辆也被彻底摧毁。 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天府街坠毁,引发火灾。四名路人拼命试图抢救洗车,但打不开车门。由于这起事故,司机死亡。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起事故涉及的车型均配备三元锂电池。 Lideal MEGA安装的“CATL 5C麒麟电池”是三元锂电池。上汽大众途观L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搭载13kWh三元锂电池。小米SU7至尊纪念版采用宁德时代麒麟II三元锂电池。出现一个问题。首先,新能源汽车是否比传统燃油汽车更容易着火?二、三元锂电池是否比磷酸铁锂电池更容易着火?三、爆燃事件频发时,企业应如何实施安保裁员?电动汽车比汽油汽车更容易引起火灾吗?自2019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以来,火灾事故和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发生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爆炸事故,涉及各类车辆。美国汽车品牌。中商测试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评价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级技术专家陈斌此前表示,国产电动汽车起火的触发因素可分为碰撞因素、外部因素和车辆因素,分别占25%、16%和59%。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疑问:电动汽车比汽油汽车更容易着火吗?火灾频率方面,根据国家消防救援总局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数据,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率为每万辆2.88起,燃油汽车火灾发生率为每万辆2.00起。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概率与传统燃油汽车没有太大区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专家介绍,企业2018年1月至2024年11月期间,共发生1730余起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截至2024年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召回305起,其中约462万辆汽车纳入召回范围。此次召回共涉及 65 起与电池相关的召回,这些电池可能造成火灾风险,影响 44 万辆汽车。不过,从火灾强度来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孙金华教授认为,新能源汽车如果着火,起火强度会比传统燃油汽车强很多。中国汽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郑亚力在CIBF2025大会上表示,随着材料体系的不断迭代,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提升至300Wh/kg以上,但存在热失控等安全风险。高温环境依然显着,一旦产生热量,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就越高。细胞。会出现失控的情况,释放的能量也很高。根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实验数据,新能源汽车最大释放率产热量达到11.6兆瓦,燃烧释放的气体成分包括CO2、CO、NO等有毒、爆炸性气体。火灾发生后约12分钟,机舱内烟雾浓度达到268 ppm(百万分之一,浓度单位)。火灾发生20分钟后,船员舱内烟雾主要为CO,前排浓度达到14,919 ppm,对人体有害。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上述电池热失控测试中,新能源汽车从冒出大量黑烟到电池热失控的时间间隔d 猛烈火灾的爆发只有一秒钟,真正发生事故时,工作人员根本来不及反应。如何避免电池热失控?不少观众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90%与电池有关,尤其是电池热失控。据说,例如碰撞或火灾可能会损坏电池的隔膜并导致电池过热。电池电量过度充电或放电会导致锂离子沉淀,导致电池热失控。目前主要的电池主要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从两种电池的安全性角度来看,三元锂电池更容易发生热失控,火焰更猛烈,着火温度更高(>1100℃)。同时,提高三元锂电池的镍含量,提高了能量密度,降低了热失控温度。开始,并增加发生点火的最高温度。市场上有声音认为,单节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实验,无论是由于加热、过充还是针刺,都只会产生烟雾而不会起火,电子舱绝对安全。对此,孙金华认为,单体磷酸铁锂电池相对安全,其热失控概率约为10的负八次方。然而,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即使是单个磷酸铁锂电池在热失控实验中仍然容易发生自燃。除了液体电池之外,固态电池作为提高电池安全性的新型电池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有报告认为,目前iO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液态锂电池的上限(约350 Wh/kg),而so的能量密度盖态电池预计将超过 500 Wh/kg,这可能会导致产品性能的“技术破坏”。然而,现在需要解决技术障碍和高昂的成本。同时,业界也着力从其他方面防止电池热失控。例如,加强电池结构隔板的设计,提高电池的散热效率。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实时监控电池温度,及时响应停电情况。孙金华提出“三道防线”的思路。第一道防线是电池必须足够安全和​​冗余。实现电池的完全关闭可能很困难,需要牺牲电气性能,并且成本无限高。第二道防线是解决电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隐患或事故迹象。必须能够及时发现事故,及时发出预警,及时反应,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第三道防线,孙金华表示,如果第一道、第二道防线被突破,电池组发生火灾,应尽快通知警方,并进行灭火,避免发生小火灾。一场灾难。这是因为一旦发生火灾,无论是炮台、建筑物还是森林,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就很难扑灭。一系列新的汽车安全国家标准即将生效。交通事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事故发生后,如何降低电池起火或爆炸的速度并安全弹射车内人员,是汽车安全冗余的重要一环。例如,工信部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电动汽车储能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计划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修订主要包括热扩散测试的修订,明确了被测电池的温度要求、开/关状态、车辆的观察和测试条件。上述电池新国标对热扩散试验进行了修订,该试验的技术要求由之前的“着火或爆炸前5分钟发出均匀热防护预警信号”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需报警)、烟雾不伤害居住者”。新增底部冲击测试,测试电池底部受到冲击后的防护能力。 9月下旬,还征求意见修改强制性国家标准《汽车门把手安全技术标准》等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包括新增快充一次循环后安全测试、延长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内部短路测试,无需着火或爆炸。上述门把手新国家标准要求每扇车门(不包括尾门)均配备机械外把手和内把手。当锁定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时,在发生约束系统不可逆展开或电池热事件等事件后,非冲击侧门必须能够通过机械门把手打开,而无需使用工具。如果您的汽车配备了电动门把手,则还必须配备机械门把手。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情况屡见不鲜,发生碰撞后,电池着火,车外人员无法及时救援,酿成惨烈的交通事故。”同济大学朱锡禅近日表示,国家相关强制规定法规已得到遵循并及时出台。例如,中国是最早制定汽车门把手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国家。 “创新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的、未知的安全风险,但根据出现的风险,我们会迅速出台新的国家标准来平衡和控制此类风险。”朱锡禅表示,今年,汽车门把手、电动电池、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要求逐步提高,这些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或修订,使创新安全风险得到控制。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这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