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科学网站11月6日摘要:脑机接口终于可以“说中文”了! “声音问题”已被攻克

据11月6日(周四)消息,国外著名科学网站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中国科学家正在全球科研合作中悄然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项新研究表明,中国科学家正在迅速增强在国际合作项目中的领导力。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科学家在一半以上的中英合作项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有望在未来几年与欧洲和美国的合作中获得类似水平的领导作用。
美国芝加哥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分析了约600万篇文章的数据,创新性地使用“参与度”、“领导力离子”和“领导力红利”两个指标来衡量科研话语权。数据显示,中国在中美合作中的领先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从2010年的30%到2023年的45%。但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仍存在明显差距,预计要到2030年才能达到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科研领导力方面,学科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尽管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快速进展,但需要颠覆性创新的核心技术领域仍面临“停滞”困境。有专家公开表示,这种结构性失衡是中国从科研大国向强国转型的关键挑战。
该研究还揭示了一个矛盾的结论。如果美国停止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的合作,其自身的科研进展将遭受重大损失。这表明全球科研生态系统形成深度相互依存的格局单方面的分离只​​会导致双输的局面。
这项研究挑战了我们对科学研究领导力的传统理解。这不仅表明我国科研能力显着提升,也揭示了科技能力建设仍需克服的重大障碍。在重塑全球科研格局的关键时刻,如何平衡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这将是影响未来科技竞争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脑机接口突破:中文实时“脑读”时代已经到来!

刚刚,上海的一个科研团队宣布了一个大消息。脑机接口终于可以读中文了。这项发表在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est语族正在进入一个“思想交流”的时代。
如您所知,普通话非常难以解读。即使发音相同,如果声调不同,意思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妈咪骂”的语气变化就直接决定了意思。这一特性使得中文的破译比英文复杂得多。
但复旦大学和上海市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重点研究院的团队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患者大声朗读时,他们捕获了信号神经网络,并首次能够实时生成中文文本。当研究人员看到汉字和声音一起出现在屏幕上时,他们称其为“见证奇迹”。
目前,该系统无法跟上语言的速度,每分钟只能解码 50 个单词,是正常说话速度的五分之一,但准确率高达 70%。加州大学专家评估ornia:这是真正的技术飞跃。
值得注意的是,西湖大学队也在同时进步。离线解码准确率也达到了70%,三分之一的句子完全恢复。两个团队一致证明音节级映射是破解中文密码的关键。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两个方向加速研究:应用于中风患者等失语症患者,以及开发可长时间佩戴的无线植入设备。随着更多数据的积累,预计该系统将成为数百万言语障碍患者的“声音”。
中国脑机接口时代正式开启!
科学日报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创新!二氧化碳被“转化”成更清洁、更快、更便宜的燃料。

韩国能源研究所的一个团队成功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并创造了世界第一最好的二氧化碳转化催化剂。这意味着温室气体CO2“变废为宝”的核心环保技术即将进入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升的新阶段。
该技术的关键在于“水的逆气体置换反应”。简单来说,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一氧化碳,它是合成燃料的基础。然而,传统工艺也有其缺点。它们通常需要在超过 800 摄氏度的“地狱般”高温下运行,而常用的镍基催化剂往往“寿命短”,在高温下会结块并失效。
那么新预告片在哪里呢?研究小组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开发了一种新型铜基催化剂。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在仅400℃的“低温”下高效运行,完全避免了催化剂的问题oss由于高温。
然而纯铜本身并不耐热,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投资老虎们展示了卓越的“材料设计”技能。通过引入独特的层状结构并用镁和铁元素对其进行精确强化,研究人员能够为铜颗粒创建稳定的“支架”,从根本上防止加热过程中颗粒团聚,并显着提高热稳定性。
更好的是,机理研究表明,这种新型催化剂绕过了传统的中间步骤,直接在表面将二氧化碳分子转化为一氧化碳。这种“直接通道”避免了副反应,产生很少的过量甲烷,并在低温下快速产生高纯度的一氧化碳。
因此,它可以称为层压机。 400℃时的性能和一氧化碳生成率不仅远远超过普通铜催化剂,也远远落后于铂基催化剂sed lyzer,价格昂贵,活性高,可稳定工作100小时以上。这是我们第一次以如此低的成本使用如此高的金属含量实现与最高质量的贵金属相当的催化性能。
这一突破推动了 e-fu 的诞生,这是一种由绿色氢和捕获的二氧化碳合成的清洁燃料,为大规模生产“el”铺平了道路。未来,该公司计划为航空和海运这两个难以脱碳的“硬”行业提供高潜力的绿色燃料解决方案。
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天选者”在20光年外被发现?为什么科学家对这个超级地球如此感兴趣?
距离地球不到 20 光年,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个潜在的“第二家园”超级地球:GJ 251 c。这颗行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四倍,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更重要的是,它位于“栖息地”恒星周围的“可生存区”,其表面温度允许液态水存在。
这一发现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一个团队领导的宜居带行星探索小组做出的。该仪器旨在捕捉附近恒星周围的“替代地球”,安装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霍比-埃伯利望远镜上。通过分析20多年的观测数据,研究小组在恒星的轻微晃动中发现了行星的迹象。
为什么这个发现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它完全避免了传统系外行星探测的两大问题:距离太远和太难探测。 GJ 251 c不仅距离我们足够近,而且信号清晰,几乎成为下一代望远镜进行大气分析的“理想实验室”。
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GJ 251 c是否蕴藏着生命,但它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期待的天体。毕竟,在浩瀚的太空中,很难找到遥远的、适合居住的岩石行星。 (刘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